元器件百科
HOME
元器件百科
正文内容
电子学报 [专辑推荐]《电子学报》创刊60周年专栏
发布时间 : 2024-10-06
作者 : 小编
访问数量 : 23
扫码分享至微信

[专辑推荐]《电子学报》创刊60周年专栏

2022年是《电子学报》创刊60周年,编辑部特策划组织60周年专栏,遴选来自各个领域的精品文章11篇并发表于2022年12期,相信对相关研究方向的读者会有所启发。

阵列天线电磁-结构-热耦合理论:现在与未来

Electromagnetic-Structural-Thermal Coupling Theory for Array Antenna: Present and Future

徐鹏颖, 蔺卡宾, 韩宝庆, 王志海, 于坤鹏, 尹奎英, 冷国俊, 王艳, 李智, 马小飞, 王从思. 阵列天线电磁-结构-热耦合理论:现在与未来[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817-2853.

XU Peng-ying, LIN Ka-bin, HAN Bao-qing, WANG Zhi-hai, YU Kun-peng, YIN Kui-ying, LENG Guo-jun, WANG Yan, LI Zhi, MA Xiao-fei, WANG Cong-si. Electromagnetic-Structural-Thermal Coupling Theory for Array Antenna: Present and Future[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817-2853.

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支撑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装备,承担着国家战略反导、超视距探测、反隐身侦查、远程引导打击等重大任务,维护着我国的国土安全,更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柱。

有源相控阵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战火之中,军事上的迫切需要使其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它的出现甚至影响了世界军事的变革。相比于传统的单脉冲、脉冲多普勒等技术,它使雷达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对雷达发展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有源相控阵雷达中每个天线单元都连接有对应的发射/接收组件,通过控制移相器改变天线孔径上的相位分布,实现天线不做机械转动而天线波束在空间进行快速电扫描。因此,相比于传统机械扫描雷达扫描惯性大、数据率有限、信息通道数少、不易满足自适应和多功能需求等缺点,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微秒时间内灵活且无惯性扫描、功能多、可靠性高、数据率大、雷达反射截面积低、自适应能力强、不易受到干扰等无可比拟的优势。

随着现代国防的重大需求,雷达装备向着超视距、精准探测、极度隐身等方向持续发展,有源相控阵天线向着高频段、高增益、高指向精度、低副瓣电平等方向不断迈进,天线的高电磁指标对结构的刚度、轻量化、高效散热等设计参数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天线内部各参数呈现高维度多场耦合关系,更容易受到战场恶劣环境的干扰而恶化天线的电性能,降低雷达的探测威力、制导精度与战场生存能力等.有源相控阵天线被誉为“三军之眼”,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典型装备,其结构、热、电磁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定义为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机电热耦合问题。

主要耦合问题有四点。

其一,馈电误差影响天线电磁性能:有源相控阵天线馈电网络误差、辐射单元失效、热敏电子元器件(如发射/接收组件中的移相器)性能温漂、天线单元互耦等都会引起馈电电流的幅相误差,导致天线电磁性能恶化。

其二,结构误差影响天线电磁性能:有源相控阵天线制造、装配存在随机误差,服役中振动、冲击、热功耗等导致阵面变形,最终引起辐射单元位置偏移,天线阵面电磁幅相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发射波束变化,最终使天线电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其三,热影响天线电磁性能:有源相控阵天线阵面上安装有成千上万的发射/接收组件,热功耗巨大,一方面会导致天线阵面的结构热变形,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器件的性能下降,最终导致天线电磁性能的恶化。

其四,结构、热与电磁性能耦合:三者中任一个变化,都会引起其他两个的变化.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不同占空比工作模式下,其天线阵面电磁幅相会做出相应分布,导致热功耗随之变化,从而引起温度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天线阵面的结构热变形。

因此,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机电热耦合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稳健发展,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问题。

本文梳理了陆基、舰载、机载、弹载、星载不同平台上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发展动态,分析了各武器平台上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结构特点,归纳了“陆、海、空、天”不同战场环境的服役载荷对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影响,然后总结了天线结构误差、天线罩高温烧蚀、T/R组件馈电误差、天线单元失效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热耦合机理分析与建模方法,机电热耦合技术在有源相控阵天线制造精度、高效散热以及轻量化综合优化、稀疏阵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服役环境下有源相控阵天线状态监测、位移场重构、电性能补偿等关键保障技术,最后探讨了机电热耦合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intronic Terahertz Emitter Based on Ultrafast Spintronics

孙芸, 张帆, 王航天, 白中扬, 孙统, 彭静宜, 张盈, 刘永山, 王梓力, 李竞, 高凡, 赵兴科, 谢魏然, 田祺云, 张婕, 许涌, 张慧, 温良恭, 聂天晓, 赵巍胜. 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854-2873.

SUN Yun, ZHANG Fan, WANG Hang-tian, BAI Zhong-yang, SUN Tong, PENG Jing-yi, ZHANG Ying, LIU Yong-shan, WANG Zi-li, LI Jing, GAO Fan, ZHAO Xing-ke, XIE Wei-ran, TIAN Qi-yun, ZHANG Jie, XU Yong, ZHANG Hui, WEN Liang-gong, NIE Tian-xiao, ZHAO Wei-she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intronic Terahertz Emitter Based on Ultrafast Spintronics[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854-2873.

太赫兹科学技术在生物传感、显微成像、无线通信、无损检测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制约太赫兹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缺乏高效率、高集成度、低功耗以及易调制的太赫兹发射源器件。自旋太赫兹源基于铁磁层/非磁层异质结体系中的超快自旋-电荷转换产生太赫兹辐射,具有宽频带、低成本、易加工、高场强等优势,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

本文首先对基于超快自旋动力学的太赫兹发射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并综述了其效率调控与优化的可行方案;并进一步针对自旋太赫兹的新型发射机理及研究应用前景进行了重点分析,新型发射包括基于不同手性及偏振态自旋太赫兹的发射及基于新材料体系的自旋太赫兹发射源探索,应用前景包括自旋太赫兹光谱技术、自旋太赫兹成像技术及自旋太赫兹发射-调控一体化技术等;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未来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改善、探索及应用,以及基于太赫兹电磁脉冲研究自旋电子学的微观机理做出了展望。

高光谱图像分数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进展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raction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Hyperspectral Image

高光谱传感技术具有光谱、空间、辐射等信息同步获取的优势,促使地物描述呈现多尺度、多角度、多维度的特性,基于高光谱图像实施信息精确提取及解析,是建设先进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战略的核心需求。然而,高光谱图像信息提取存在光谱维诊断信息不确定、空间维信息利用不充分、协同维信息表征不全面等问题,导致信息感知与解译效果差,严重制约了其行业应用.高光谱智能感知在对地观测等多元领域中的应用,需要机理清晰、关联合理、协同有效的多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本文综述了高光谱图像分数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进展,首先给出了现有的高光谱图像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然后从光谱维、空谱维、协同维三方面给出了高光谱图像分数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体系。

本文随后从光谱维精确控制、空谱维强化感知、协同维信息联合三方面分别总结了关键理论与应用:在光谱维,针对高光谱图像光谱信息提取易受到光谱不确定性现象影响而难以准确区分微弱点目标与复杂背景的问题,分数域光谱信号表征方法可提升光谱域辨识性能,实施高光谱异常检测;在空谱维,针对高光谱场景中地物空间分布不均衡,标签样本不足导致场景解译困难的问题,分数域空谱特征提取方法在有效训练集合扩充的同时提升网络学习的多样性,实施小样本情况下的场景解译;在协同维,针对高光谱与其他传感源存在异质性,导致地物三维信息表征不全面的问题,分数域多源协同特征提取与融合方法可实现多源多域特征联合,完成高精度地物分类。

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高光谱图像分数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面向高光谱数据体量大、分辨率较差等局限性,开展数据、特征层结合的质量提升方法研究;面向训练样本缺失问题,通过深度特征迁移学习技术,充分挖掘高光谱遥感图像中海量无标签数据的多维度光谱、空间、协同信息;面向广域空天遥感对地观测需求,研究模态缺失情况下的深度样本生成、特征扩充、多源跨场景分类方法。

面向机器学习模型安全的测试与修复

The Testing and Repairing Methods for Machine Learning Model Security

张笑宇, 沈超, 蔺琛皓, 李前, 王骞, 李琦, 管晓宏. 面向机器学习模型安全的测试与修复[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884-2918.

ZHANG Xiao-yu, SHEN Chao, LIN Chen-hao, LI Qian, WANG Qian, LI Qi, GUAN Xiao-hong. The Testing and Repairing Methods for Machine Learning Model Security[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884-2918.

近年来,以机器学习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机器学习模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机器学习模型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模型接收人工收集或算法生成的原始数据作为输入,并通过预处理算法(如数据增强和特征提取)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随后,模型定义神经元或层的架构,并通过运算符(例如卷积和池)构建计算图。最后,模型调用机器学习框架的函数功能实现计算图并执行计算,根据模型神经元的权重计算输入数据的预测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模型中单个神经元输出的轻微波动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模型输出,从而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然而,由于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固有脆弱性及其黑箱特征行为的理解不足,研究人员很难提前识别或定位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这为个人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了诸多风险和隐患。研究机器学习模型安全的相关测试与修复方法,对深刻理解模型内部风险与脆弱性、全面保障机器学习系统安全性以及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不同安全测试属性出发,详细介绍了现有的机器学习模型安全测试和修复技术,总结和分析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探讨针对机器学习模型安全的测试与修复的技术进展和未来挑战,为模型的安全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机器学习模型的结构组成和主要安全测试属性,随后从机器学习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数据、算法和实现,六种模型安全相关测试属性即正确性、鲁棒性、公平性、效率、可解释性和隐私性,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相关的测试与修复方法及技术,并探讨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最后本文讨论和展望了机器学习模型安全的测试与修复方法的主要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

脉冲连续摄影原理与超高速高动态成像验证

Spiking Continuous Photographing Principle and Demonstration on Ultrahigh Speed and High Dynamic Imaging

黄铁军. 脉冲连续摄影原理与超高速高动态成像验证[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19-2927.

HUANG Tie-jun. Spiking Continuous Photographing Principle and Demonstration on Ultrahigh Speed and High Dynamic Imaging[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19-2927.

传统相机采用定时曝光方式获得静态图像或图像序列形式的视频,不能有效表达极高速的光子流过程,而且导致高速和高动态相互对立的“两难困境”。基于光电传感器像素独立的特点,提出了连续摄影原理:每个像素各自把接收的光子流转换成电子流,连续测量光电流并转换成数字信息流,实现像素级别的连续表达,再按照像素空间排布组成序列阵列,就是对像素平面入射光子流过程的连续表达。截取序列阵列任何一个时刻的状态就可得到该时刻的图像,从而实现连续成像。

进而,提出了把光电子流调制为脉冲序列的脉冲连续摄影原理:像素从清空状态开始积累电荷,达到额定阈值时产生一个脉冲作为积满标志并自动复位重新开始累积,如此重复。一个脉冲积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它的脉宽,与这个时段的光强成反比,据此可以估计这一时段的光强。脉冲按照自然时序排列而成的脉冲序列就是对光电子流过程的数字化表达.各像素产生的脉冲流按照像素空间分布排列而成的脉冲流阵列称为视象,蕴含了光过程丰富的时空信息,从中可以生成任意时刻的图像,实现超高速、高动态、无模糊连续成像,解决了定时曝光成像的“两难困境”。

脉冲连续摄影原理的唯一参数是累积阈值 Q,对应积满一个脉冲所需光子/电子数,唯一变量是脉冲累积时长 τ,是最容易准确测量的物理量,并可以利用自然时序简练表达.。任意时刻的光强为Q/τ,由所处脉冲的宽度τ决定,τ的取值范围是(0,∞),因此理论上可以表达任意强度的光,动态范围无穷大.。实际物理实现中,强光表达的极限取决于电路最短读出时间,暗光表达极限就是暗电流强度,它累积为一个脉冲的时长τ?,τ?/τ?即相机的动态范围,采用常规光电器件和电路就能实现160 dB甚至180 dB超高动态成像。在要求成像时间灵敏度小于τ?时,可通过对累积电压亚阈值量化,实现超高动态成像。

光子流和光电子流是符合泊松分布的离散随机过程,往往是一个“分段线性”过程光强瞬时突变,突变之间光强稳定。提出了实现脉冲流最简无损压缩的首脉冲编码方法:只在光强变化时输出首脉冲发放时刻及其脉宽,之后不输出脉冲就表示重复。采用首脉冲序列编码,可在几乎不增加输出数据量条件下,大幅提高时间计量精度,显著提升系统的动态范围和时间灵敏度。

采用成熟CMOS光电器件和标准工艺,研制了两款脉冲连续摄影芯片和脉冲相机,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万像素和100万像素,采用4万赫兹同步脉冲输出,即最短脉宽25 μs。实拍试验验证了脉冲连续摄影原理的可实现性和超高速高动态无模糊成像性能。

脉冲连续摄影视象蕴含了光子流的时空信息,替代图像和视频,将从根本上重塑计算机视觉和视觉信息处理技术和产业。创立了脉冲视觉开源算法体系SpikeCV,用较低计算复杂度实现了速度比人眼快千倍的超高速目标检测跟踪识别系统。作为脉冲连续摄影的对称过程,脉冲连续显示把超高速脉冲流调制为极高速光子流,能够实现类似自然光的高速变化,解决了传统显示系统因为低帧率带来的运动模糊和视觉疲劳眩晕等问题。连续摄影和连续显示相结合,可实现近似玻璃的单向透明显示和超高速无介质光通信。

融算网络体系基础研究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tegration Networking

张宏科, 于成晓, 权伟, 张宇明. 融算网络体系基础研究[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28-2934.

ZHANG Hong-ke, YU Cheng-xiao, QUAN Wei, ZHANG Yu-ming.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tegration Networking[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28-2934.

随着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加快实施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代网络技术从信息数据通信向信息数据智能化处理转变,泛在的计算、存储以及传输资源的融合逐步形成算力网络.算力网络作为我国率先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支撑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网络强化、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在此背景下,算力网络被提出旨在推动网络体系与算力体系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算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资源调度以及服务功能的编排能力,实现智能高效的网络算力服务;另一方面网络作为连接纽带将离散的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泛在算力进行融合,实现以云为中心的算力资源运营,利用网络促进算力高效调度。

然而,算力网络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架构、标准以及技术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相关架构、标准的设计依赖传统网络技术,缺乏构建统一的算力网络标准体系,研究面临诸多新需求和新挑战,如“在哪算”“算什么”和“怎么算”等。

本文基于前期“标识网络”与“智慧标识网络”研究,针对异构网络的深度融合与网络智慧化创新两大必然趋势,创造性提出“融算网络”体系及其关键机制,突破多网融合组网与高效兼容、多维统一标识及智能解析映射、按需组网及算网协同传输、算网融合的协同计算与优化等技术,构建算网深度融合的新型网络体系理论,旨在为不同行业和用户按需提供多元化算力服务支撑.“融算网络”突破网络专网发展视角,结合网络融合化、智慧化发展趋势,研究构建新型理论体系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可兼容替代现有网络、功能性能领先国际的原创性建设目标,满足国家与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一体化算力整体布局奠定理论基础。

基于可重构OTA装置的非平稳多维无线信道重构模型与应用性能分析

Non-Stationary Multi-Dimensional Wireless Channel Model Emulated with Reconfigurable OTA Setup and Its Application Analysis

刘元安, 王卫民, 张震, 王珩, 高华强. 基于可重构OTA装置的非平稳多维无线信道重构模型与应用性能分析[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35-2944.

LIU Yuan-an, WANG Wei-min, ZHANG Zhen, WANG Heng, GAO Hua-qiang. Non-Stationary Multi-Dimensional Wireless Channel Model Emulated with Reconfigurable OTA Setup and Its Application Analysis[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35-2944.

大规模多入多出(massive MIMO)天线阵列是5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关键使能技术,可靠可信可行且可按需灵活构建的室内多维度性能测试与验证对推动massive MIMO系统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商用部署至关重要。为了进行大规模MIMO设备的技术验证、场景完备性测试与技术缺陷评估,发展真实可靠的室内模拟性能测试方法至关重要,其核心挑战是如何为待测设备(Device Under Test,DUT)在测试装置中重建丰富、完备的目标电波传播环境。

本文在早期提出的虚拟探头快速位置优化方法及其探头权重计算闭式解和不同信道场景下精确多维度信道重构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重构OTA装置的非平稳多维无线信道重构方法,为DUT测试提供了拟真的目标非平稳多维无线信道重构机制,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多探头微波暗室法(Multi-Probe Anechoic Chamber,MPAC)、辐射两步法(Radiated Two Stage,RTS)以及混响室法(Reverberation Chamber,RC)等三种方法难以满足工作于动态信道环境中大规模MIMO天线系统及其波束性能功能描述问题。

本文引进可构建不同比特(bit)数的移相器,重构信道空间谱变化,可开展最大空间相关性误差、加权空间相关性均方根误差(weighted root mean square correlation error)、空间功率角度谱(PAS)相似性(PAS similarity)和固定波束功率损失(fixed beam power loss)评估。

本文通过全场景多维度信道重构环境分析表明,4 bit精度移相器可以在保证最佳成本效益的前提下,为室外场景的室内近真实重构提供理想精度的相位矩阵,这也为量化分析移相器误差对虚拟OTA方法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本文通过迄今为止未见报道的移相器分辨率因素引入,为传统的相位矩阵虚拟OTA测试装置用于真实复杂电磁传播环境massive MIMO无线设备及其模拟重构,通过相控矩阵调节DUT中各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响应,模拟探头天线辐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变化,仿真自适应massive MIMO核心指标与验证,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达成了实际应用场景的信道重构。

此外,实验还表明,在虚拟探头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3 bit移相器也能够提供较为理想的信道重构性能,可指导用于室内装置的移相器选择以及低复杂度相控矩阵构建,同时本文也指出虽然4 bit移相器已经能够提供精确信道重构,但也可以选择5 bit移相器提供1 bit安全冗余。进一步,为深入验证本文结果对非标准测量信道场景重构的有效性,本文重构了一个射线追踪模型的动态信道环境,同时,该模型信道在多个空间位置的精确重构也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广泛适用性与可行性。

基于微波光子的卫星通信载荷架构及关键技术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Payload Based on Microwave Photonics

何元智, 尹浩, 谭庆贵, 文爱军, 刘韵. 基于微波光子的卫星通信载荷架构及关键技术[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45-2956.

HE Yuan-zhi, YIN Hao, TAN Qing-gui, WEN Ai-jun, LIU Yun.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Payload Based on Microwave Photonics[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45-2956.

未来卫星通信正不断向多频段大带宽传输、多粒度柔性交换转发、宽带灵活空间高速组网的方向发展,对卫星通信载荷的处理交换能力以及高速传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采用微波技术进行信号的星上处理和转发,在处理速度和传输带宽等方面存在的电子瓶颈,使之难以在兼顾载荷重量、体积和功耗的前提下,实现多频段、大带宽、多粒度、多通道的数据传输和高速率、大容量星间数据交互,因而难以适应未来卫星通信需求。

微波光子学融合了微波和光子两大技术,具有工作频带宽、瞬时带宽大、无电磁干扰、接入灵活、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卫星通信载荷能够利用光学手段克服传统微波技术的电子瓶颈,大幅度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多频段、大带宽通信信号的传输与处理性能,为卫星通信载荷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针对基于传统微波技术的卫星通信所存在的局限性,探索未来新型微波光子卫星通信载荷架构,提出了微波光子通信载荷系统构成和实现方案,重点阐述了宽带光电/电光阵列转换模块、大瞬时带宽微波光子信道化单元及多尺度微波光子柔性交换模块的模块组成及功能结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宽带低杂散微波光子变频、微波光子密集信道化及光交换矩阵等关键技术,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为降低系统体积、重量、功耗,提升系统稳定性,探索了系统的芯片化、集成化技术的可借鉴性思路;

随后,针对微波光子载荷的卫星通信载荷在未来卫星通信和空间信息网络中潜在的重要作用,分析展望了基于微波光子载荷的卫星通信应用设想,提出了本地数据处理转发、远距离数据传输转发、分布式星群群内协作处理三种典型数据传输模式,支持Q/V、Ka、Ku等多频段、多带宽、多通道、多业务的微波信号接收及发送,以及高速率、大容量、远距离的激光链路数据交互;

最后,对基于微波光子的卫星通信载荷技术的发展路线和有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未来多频段一体化卫星通信载荷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关键技术支撑。

雷达极化域变焦角反组合体对抗方法:抗质心式干扰

Radar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Combined Corner Reflector: Anti Centroid Jamming

王罗胜斌, 吴国庆, 徐振海, 李永祯, 王雪松. 雷达极化域变焦角反组合体对抗方法:抗质心式干扰[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57-2968.

WANG Luo-sheng-bin, WU Guo-qing, XU Zhen-hai, LI Yong-zhen, WANG Xue-song. Radar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Combined Corner Reflector: Anti Centroid Jamming[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57-2968.

弹载雷达是实现精确制导的重要传感器,在末制导阶段通常采用单脉冲模式以实现对目标的精确跟踪。角反射器质心干扰是应对弹载雷达跟踪的一种重要的无源干扰方式。在雷达跟踪阶段,舰船释放的角反射器与舰船位于雷达的同一分辨单元,单脉冲测量角度指向两者质心,由于角反射器的雷达回波一般强于舰船,单脉冲测角被诱偏,末制导雷达的跟踪点往往偏向角反射器.随着舰船的快速机动,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末制导雷达会出现目标“失跟”,使得舰船得以逃脱。

对抗质心式干扰本质上是解决未分辨多目标的估计问题,通常分为两步,一是检测到目标后判断是否为“目标+干扰”的混合体,二是从混叠的回波信号中准确测量目标参数。在质心干扰存在性检测方面,主要有波形类方法和统计类方法。前者通过分析目标回波的特征差异检测干扰,例如信号盒形分析、小波变换等,此类方法存在经验判决实际性能有限;后者将“混合体”视作多目标,建立单脉冲比统计模型,通过似然比检测实现干扰存在性判决,此类方法模型推导复杂,且仅适用于单个干扰情况。

在目标参数测量方面,干扰抑制类方法利用目标和干扰的极化散射特性差异,通过极化滤波抑制干扰,提升单脉冲测角精度,然而需要干扰极化特性或干扰与目标幅度比等先验信息;而多目标测量方法以单脉冲统计模型为基础,构造统计量实现多目标的角度估计,例如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等。此类方法存在仅适用于单个干扰、依赖正确的统计模型等不足,并且需要大量脉冲精确估计统计模型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受限。

舰船目标包含了丰富的散射机理,而角反组的散射机理相对单一,两者极化信息差异明显,可用于提升角反干扰的检测与抑制.然而,现有极化单脉冲测角方法均采用多通道方法处理极化信息,目标间的散射特性差异利用不够充分,实际应用时效能有限。在研究雷达极化过程中,特定极化下相邻目标的合成回波差异很大.通过极化域变焦处理调控雷达收发极化抑制角反回波,可以实现舰船目标角度的准确测量。

本文针对角反组合体质心干扰,立足于极化域变焦超分辨理论,分析了极化阵列雷达的特征波束和单脉冲测角的统计分布,阐述了“舰船+角反”混合体检测以及角反干扰抑制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角反与舰船的极化散射特性,建立了角反质心干扰信号模型,提出了干扰存在性检测与舰船测角算法,实现了抗角度诱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测角精度可达0.1倍波束宽度,在-20 dB极化隔离度下仍可有效测量,综合质心干扰对抗成功率可达80%以上。

雷达极化域变焦角反组合体对抗方法:抗冲淡式干扰

Radar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Combined Corner Reflector: Anti Diluted Jamming

吴国庆, 王罗胜斌, 庞晨, 李永祯, 王雪松. 雷达极化域变焦角反组合体对抗方法:抗冲淡式干扰[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69-2983.

WU Guo-qing, WANG Luo-sheng-bin, PANG Chen, LI Yong-zhen, WANG Xue-song. Radar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Combined Corner Reflector: Anti Diluted Jamming[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69-2983.

雷达导引头末制导阶段易被角反干扰诱偏,导致对海精确打击效能急剧下降,导引头抗角反干扰能力提升需求迫切.新型充气式角反覆盖频段广,散射截面积大,多个角反阵列排布可模拟类似于舰船的假目标,形成冲淡式干扰态势,需要对角反阵列进行辨识。常用的对抗手段包括一维距离像特征鉴别和极化分解特征鉴别,前者受限于空间几何关系,后者受限于极化测量精度,抗干扰效能皆有限。物理上,舰船为包含复杂结构的连续刚体,角反阵列为散射结构一致的多个离散点,两者回波的极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从极化域变焦超分辨原理出发,建立了角反阵列和舰船的极化雷达信号模型,通过调控收发极化改变散射点的相干叠加效果,构建极化-距离二维图像并提取相关性特征参数表征目标差异,结合支持向量机提出角反阵列辨识算法,实现抗冲淡式角反干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角反鉴别性能鲁棒性强,可有效对抗冲淡式干扰,鉴别精度优于极化特征分解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平均提升7.5%,在交叉极化隔离度高于-25 dB条件下平均提升27.3%。

全息无线电:全息超表面赋能的超大规模MIMO新范式

Holographic Radio: A New Paradigm for Ultra-Massive MIMO Enabled by Reconfigurable Holographic Surfaces

邓若琪, 张雨童, 张浩波, 邸博雅, 张泓亮, 宋令阳. 全息无线电:全息超表面赋能的超大规模MIMO新范式[J]. 电子学报, 2022, 50(12): 2984-2995.

DENG Ruo-qi, ZHANG Yu-tong, ZHANG Hao-bo, DI Bo-ya, ZHANG Hong-liang, SONG Ling-yang. Holographic Radio: A New Paradigm for Ultra-Massive MIMO Enabled by Reconfigurable Holographic Surfaces[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22, 50(12): 2984-2995.

得益于空间复用能力,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成为未来第六代通信提供高速数据服务和全球海量网络接入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大规模MIMO技术主要依托装配有高分辨率移相器的大规模相控阵来实现。然而,移相电路的高功耗与高硬件成本阻碍了超大规模相控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而阻碍了超大规模MIMO的实际部署与发展。

本文考虑了一种超大规模MIMO的新范式——全息无线电.在全息无线电中,大量微小而廉价的天线单元紧密集成,在低硬件成本的情况下达到高方向性增益,从而能够对电磁波进行灵活的调控并有效提升无线通信性能。

本文提出利用一种名为可重构全息超表面(Reconfigurable Holographic Surface,RHS)的新型超材料天线来实现全息无线电。具体而言,RHS由大量低成本低功耗可调谐超材料单元组成,其馈源与超表面集成为一体并产生电磁波,电磁波沿着超表面传播并逐一激励RHS辐射单元,每个RHS辐射单元会根据全息干涉原理在超表面上构建全息图案控制电磁波的辐射幅值从而实现全息波束成形。根据RHS的工作原理,本文介绍了一种低复杂度的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全息多址接入(Holographic-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HDMA)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将所有发射信号映射叠加至超表面构建的单一全息图样上从而为多用户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本文对HDMA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最大化RHS辅助下的多用户广播通信系统能量效率.为了进一步验证HDMA技术的有效性,本文实现了二维RHS阵列的原型机并搭建了RHS辅助下的全息无线电通信平台。基于HDMA技术,该通信平台能够以低功耗支持多用户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实验结果表明RHS具有以简单的布线方式和低功耗实现定向增益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利用RHS实现全息无线电的可行性。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基于RHS的全息无线电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关键挑战。

《电子学报》30篇论文入选“2023年度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2023年度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入选期刊及高质量论文。《电子学报》共有20篇文章入选结构化论文双语传播工程,10篇文章入选长摘要双语传播工程。

《电子学报》简介

《电子学报》,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旗舰学术期刊,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现任主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被EI、Scopus、Inspec收录,属于CCF推荐中文科技期刊A类。

学报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结构化论文双语传播工程入选论文

(以文章发表时间排序)

规模受限的影响力社区搜索

杜明 宋嘉祎 周军锋 /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5009

基于FastICA和G-G聚类的多元时序自适应分段

王玲 李泽中 /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业过程知识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5012

电力+5G前传网中融合时延敏感网络技术的流量调度方法

陈亚鹏 周振宇 韩东升 赵雄文 戚银城 魏勇 /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电力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5001

基于Merkle树的TPM单一密钥撤销

余发江 申淦 张焕国 /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4002

移动感知的NB-IoT无线电资源配置方法

黄霁崴 黄方琦 王皓天 郭珈赫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4003

基于原子范数最小化的极化敏感阵列DOA估计

陈涛 李敏行 郭立民 申梦雨 /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4006

基于自监督复数域深度学习网络的SAR有源压制干扰抑制方法

化青龙 魏晨曦 张云 张倩 冀振元 姜义成 /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4020

一种针对QCA电路自动布局布线的混合策略研究

李杨帅 彭斐 韩倩 李小帅 解光军 / 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3015

基于混合电磁超材料的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

王崭 董元旦 /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02

机载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系统设计及海面亮温的提取方法

王振占 丁甲 陆浩 刘璟怡 佟晓林 李彬 董帅 王特 霍长兴 叶云华 张祥坤 董晓龙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03

超导单磁通量子数字电路的全加器设计与应用探索

杨若婷 任洁 高小平 王镇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06

基于FPGA的Skynet网络结构优化及高时效实现

唐维伟 钟胜 卢金仪 颜露新 谭富中 邹旭 徐文辉 /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07

基于刀片型限制结构的相变存储器阵列的热串扰效应研究

连晓娟 高志瑄 付金科 王磊 / 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射频集成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15

基于优化支持向量回归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预测方法

胡向东 吕高飞 白银 /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工程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20

基于代理重加密的区块链数据受控共享方案

郭庆 田有亮 万良 /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贵州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贵州大学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研究所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2023

和差天线空时自适应测角方法及性能分析

阚庆云 许京伟 廖桂生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1006

基于分数基音延迟动态搜索的语音隐写算法

田晖 严艳 汤莉莉 吴俊彦 王慧东 全韩彧 /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厦门市数据安全与区块链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大数据智能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1009

基于聚焦信号子空间估计导向矢量的干扰声源抑制方法

周静 鲍长春 张旭 /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语音与音频信号处理实验室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1010

基于空间加权对数似然比相关滤波与Deep Snake的目标轮廓跟踪

李豪 袁广林 秦晓燕 琚长瑞 朱虹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信息工程系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1013

Mobile_BLNet:基于Big-Little Net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优化设计

袁海英 成君鹏 曾智勇 武延瑞 /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

https://kxsy.cnki.net/#/article-detail?id=DZXU202301020

---------------------------------------------------

长摘要双语传播工程入选论文

(以文章发表时间排序)

一种新型基于交指电容和微带电感的单层低成本宽带带通滤波器

张薇 吴永乐 王卫民 郝丽薇 杨雨豪 /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https://note.kxsz.net/share/1f7354f8-beff-44cb-a8d8-ebf4908d53d6

认知学习:电磁频谱空间机器学习新范式

阮天宸 吴启晖 赵世瑾 周福辉 黄洋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动态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https://note.kxsz.net/share/a660dd3b-a074-403a-a09a-fd4c668d1e80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图像分类研究进展

万升 杨健 宫辰 /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s://note.kxsz.net/share/a7c9dbab-ead2-44e4-8bc7-9b522d78f982

阵列天线电磁-结构-热耦合理论:现在与未来

徐鹏颖 蔺卡宾 韩宝庆 王志海 于坤鹏 尹奎英 冷国俊 王艳 李智 马小飞 王从思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https://note.kxsz.net/share/b660d97a-ea50-475c-a97c-38117824019a

高光谱图像分数域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进展

赵旭东 陶然 李伟 张蒙蒙 /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https://note.kxsz.net/share/ffc83fe9-253a-44a3-8b3a-5c40353d8b37

融算网络体系基础研究

张宏科 于成晓 权伟 张宇明 /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鹏城实验室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https://note.kxsz.net/share/f7e0435d-8ecd-424e-8873-6cd1359827ee

基于可重构OTA装置的非平稳多维无线信道重构模型与应用性能分析

刘元安 王卫民 张震 王珩 高华强 /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奥尔堡大学电子系统系天线传播和毫米波系统实验室

https://note.kxsz.net/share/12a37ec0-50a3-4424-905c-1b04024728b4

基于微波光子的卫星通信载荷架构及关键技术

何元智 尹浩 谭庆贵 文爱军 刘韵 /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https://note.kxsz.net/share/b1d705df-9cfe-470b-9f5b-1848feac55ed

雷达极化域变焦角反组合体对抗方法:抗质心式干扰

王罗胜斌 吴国庆 徐振海 李永祯 王雪松 /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s://note.kxsz.net/share/38ecb23e-240e-4a75-8a34-8841f6adabb2

全息无线电:全息超表面赋能的超大规模MIMO新范式

邓若琪 张雨童 张浩波 邸博雅 张泓亮 宋令阳 /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 鹏城实验室

https://note.kxsz.net/share/8984c366-f4b4-4ae3-aece-28b2fa9977fa

相关问答

电子 与信息 学报 进入责编状态,何时需要修改稿再投,请问你有结果了吗?

估计稿件多,所以编辑部要求也苛刻起来了,一般情况下修改后录用很少会据稿的,除非不是该刊的主要报道方向估计稿件多,所以编辑部要求也苛刻起来了,一般情况下...

电子 测量与仪器 学报 是什么档次的期刊,算核心吗?我想投射频微波功放器方面的论文?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是比较专业的核心期刊,之前也发的这个。文章质量很重要,当时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改的,专业的说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是比较专业的核心...

电子 对抗技术》是不是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五大核心期刊权威机构的...

物理学的国家核心期刊有哪些? - 懂得

物理学类的国家核心期刊比较多,现列出一部分如下:物理,物理学报,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

电子 技术应用系统类核心期刊?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一览,排名靠后的应该比较好发文章。1.电子学报2.半导体学报3.通信学报4.电波科学学报5.北京邮电大学学报6.光电子、...

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去哪看论文,这专业的顶级期刊或者会议是什么?

本人工作十多年来已发表30多篇论文,期中国际会议论文EI收录6篇,对计算机方面的期刊有一定的了解,现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国内计算机专业的顶级期刊...

行家们,有什么好的! 电子 、通信专业的国内核心期刊有哪些?

[回答]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通信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技术应用信号...

国内 电子 通信方面权威期刊有哪些?

[回答]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通信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技术应用信号...

物理学的国家核心期刊有哪些?

物理学类的国家核心期刊比较多,现列出一部分如下:物理,物理学报,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中国...物...

刘积仁简历有吗?刘积仁身价是多少? - 红网问答

东软董事长刘积仁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缔造者与见证者之一,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的创办者。198...

 微商李影的个人资料  姜丰简历 
王经理: 180-0000-0000(微信同号)
10086@qq.com
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国际大厦08A座
©2024  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程序由Z-BlogPHP强力驱动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号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88-0000-0000
专属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微信交流
顶部